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展開選單
展開搜尋
:::

潮間帶探險

行前準備

  • 可至中央氣象署網站查詢當地當日潮間帶的漲退潮時間,通常在退至最低潮時前一個小時抵達觀察地點,並在最低潮時間過後開始向高潮線移動。
  • 應穿戴棉布手套與防滑鞋,觀察時,請隨時注意安全(眼觀四面,耳聽八方),並與同伴彼此呼應,遇潮水沖刷時,請站穩腳步,待潮水退去再移動。同時避免在礁石上跳躍,以免受到牡蠣、藤壺等附著生物外殼的割傷以免細菌感染。
  • 翻開礁石尋找生物的同時,請避免直接傷害生物,盡量以觀察或拍照的方式記錄,同時記得將翻過的石頭再次翻回原狀。
  • 於不認識的海洋生物,請勿以手碰觸。捕獲的潮間帶生物,可放在採集箱中觀察,觀察完後記得將其送回其原先居住的環境,勿攜帶回家。
潮間帶
潮間帶觀察需注意裝備及安全,應避免接觸生物並將環境保持原狀

有毒生物危機處理

所謂危險、有毒或有害之水生生物是指其體內或體表面存有會造成物理性(機械性)傷害的構造,或存有毒性物質會造成人體受到傷害或死亡之化學性傷害。北海岸地區常見之危險及有毒海洋生物,依據其造成傷害的方式可以分為幾類:

  1. 刺絲胞毒害
  2. 接觸性毒害
  3. 棘刺毒害
  4. 誤食而中毒
  5. 刺傷 等等

遊客們應儘量避免接觸以免受傷甚至危及性命,受傷後需立即處理傷口,並盡速就醫。

刺絲胞毒害:

包含水螅、水母、海葵及珊瑚等,其觸手在接觸時射出釋出有毒物質。除了儘量避免接觸外,應立即移除已經斷裂殘留的觸手,亦可用抗組織胺藥物來減緩發炎症狀。

海月水母
海月水母
海葵
海葵
遠洋水母
遠洋水母

接觸性毒害:

經接觸生物的體表或體內所具有有毒物質或黏液而造成傷害,例如海綿或海參等體內的有毒成分、海兔體表分泌的黏液等。除了儘量避免接觸外,接觸的傷口或不適部位應先以稀釋醋酸溶液清潔,可冰敷減輕疼痛,或塗抹類固醇軟膏或口服抗組織胺劑,若仍持續感覺不適或引起呼吸不適等症狀請立即就醫。

海綿
海綿

棘刺毒害:

常藉由棘刺或咬傷傷口,將有毒物質注入人體造成傷害,例如織錦芋螺特殊的齒舌構造、具有有毒棘刺的魚類(如獅子魚、石狗公、臭肚魚等),或如豹斑章魚利用尖銳喙嘴咬傷後分泌有毒的唾液等。

  1. 芋螺及章魚建議應避免直接接觸,芋螺中毒處理時除了進行包紮以避免有毒血液回流外,可參考毒蛇處理方法減緩運動及血液循環,持續觀察受傷者,必要時需進行人工呼吸,並儘速送醫!
  2. 遭有毒魚類刺傷後可以鹽水清洗傷口殘留的有毒物質,可以熱水添加硫磺處理以破壞毒性蛋白質及止痛,但未避免後續感染建議儘速就醫。
織錦芋螺
織錦芋螺
獅子魚
獅子魚
石狗公
石狗公
豹斑章魚
豹斑章魚

誤食而中毒:

由生物本身形成會藉由食物累積有毒成分,因為誤食而造成人體中毒之傷害,常見例子如誤食河魨、西施舌及有毒螃蟹等。應避免食用此類生物。

有毒螃蟹(花紋愛潔蟹)
有毒螃蟹(花紋愛潔蟹)

刺傷:

此類以物理性的傷害為主,但傷口卻有可能因此感染造成更嚴重後果。常見例子如岩石表面尖銳的藤壺、螃蟹大螯夾傷、魚類的硬棘刺或粗皮鯛魚類尾柄上特化如刀片之構造,或如海鰻(裸胸鯙)的咬傷所造成的傷害等。傷口處先以大量清水或生理食鹽水清洗與消毒以避免感染。

鋸尾鯛及尾部硬棘
鋸尾鯛及尾部硬棘

永續生態保育

脆弱的潮間帶生態系其實正面臨著許多危機,例如偶而發生的船隻擱淺及漏油的汙染事件、工業用地開發案的填海造陸計畫、水利工程的消波塊投放等,都將造成潮間帶生物的棲息環境被破壞;而道路或水泥護堤的興建,也會阻斷部分生物下降至潮間帶的生殖遷移活動。此外,各式各樣的廢水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海中,或是沿海工程廢土處理不當,也會污染水質,甚至覆蓋生物,造成生物死亡或不利於幼生附著及發育。而當遊憩活動的干擾或傳統的捕撈行為過當時,同樣也會造成生物多樣性減少、生物量降低。

晨曦號貨輪擱淺漏油事件
晨曦號貨輪擱淺漏油事件
假日遊客眾多 常以手操網撈捕潮間帶生物
假日遊客眾多 常以手操網撈捕潮間帶生物
被遊客撈捕的史氏酋婦蟹
被遊客撈捕的史氏酋婦蟹
民眾設置的流刺網所捕獲的環紋蟳
民眾設置的流刺網所捕獲的環紋蟳
最後更新日期:2023-09-21
:::
您附近的景點
您可能有興趣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