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展開選單
展開搜尋
:::

萬里區

銹染的岩石 風化的紋理

野柳的銹染紋

野柳風化紋
野柳風化紋

從野柳岬的砂岩,一直延伸到野柳東南岸,東澳港東境海岸線的砂岩上,都可見到以紅黃色線紋,將岩石彩繪成層層花紋,像是利用渲染效果完成的水墨風景,在地質學家的眼中,則成了「銹染紋」。 就因為銹染紋畫出了太多的美麗圖案與風景,大多數介紹野柳風景或地質的文字,都不會錯過這個主題,但大數的介紹都很簡略:「地下水中含有鐵的成分,滲入岩層後,容易在縫隙兩側沉澱出氧化鐵,像是鐵銹的顏色,因而得名。」 一般的旅遊資料從來不會解釋的是,為什麼地下水會帶有鐵質,又是如何「滲入岩層」,以及這些銹染紋,除了是一幅幅美麗的彩繪圖畫外,形成銹染紋的鐵質又跟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呢?

所謂的「銹染紋」,指的是因鐵銹染成的線紋,這層層相疊、紅黃相間的紋路,大都出現在節理面兩側的砂岩中,而且在節理面的兩側,經常呈現出對稱的紋路,很明顯的,大多數的銹染紋,都是沿著節理渲染開來的,在砂岩的節理中,這些鐵礦歷經海風及雨水的風化作用,自然轉變成為氧化鐵,鐵銹隨著雨水擴散,一次又一次地將白色或淺黃色的砂岩染成紅色或金黃色,由於每一次渲染的面積及紋路都不同,日積月累之後,終而形成了層層相疊的鐵銹風化紋路,因此有些地理學家稱作「風化紋」,但更多人喜歡的,還是具有詩意的銹染紋。

野柳岬的美麗與身世

到北海岸,你看見的是什麼樣的風景?

海與山交錯的地景中,每個人的目標都不相同,有人只為大海的壯闊而來,有人在乎的是海岸咖啡的浪漫風情,甚至有人只為了漁貨直銷市場現購海鮮的時尚風而來,大概没有幾個人會在乎自己走過了幾個灣,又過了幾個岬?更少人會去探究的是,不同的海灣,為什麼會有沙灘與礫灘之別?每一個不同的岬角,又有那些不同的形成因素?

台灣的最北端,由於海岸線上多海灣與岬角,看起來就像是一頂皇冠,因而擁有皇冠海岸的美名,它最美麗動人的風景,完全都來自於不同海岸的海灣與岬角之間。

位於萬里區的野柳岬,大多數人的認知,恐怕就只是野柳地質公園,但在漁人的眼中,卻是一隻大海龜,因而被稱為「野柳龜」,這個向東北方伸入大海中長約1700公尺的岬角,乃是從大屯山脈延伸直入海中,沒入海中的岩礁相當的長,海岬前端的岩礁明顯影響到海流,形成浪大流急的海域,漁船都得繞道而行,因此討海人都視野柳龜是隻只能遠觀的龜。

野柳岬的形成,歷經過的是無比漫長的變異歲月,大致經過砂岩沈積、深埋、造山運動及風化侵蝕等過程。想想看,野柳岬的地層若不是一層層的海沙堆積而成,就不會有海洋生物沉積其中,當然就更不可能會在其中出現化石了;若不是造山運動,就不會因有抬升作用使得岩層傾斜、變形,甚至形成褶皺、節理…,也就不會出現美麗的單面山地景;而風化侵蝕作用,則是塑造野柳風景區各種不同小地景,不可或缺的重要推手。

終究,我們都必須相信,所有美麗的風景,都必須歷經過無盡時間與各種力量的雕琢,了解風景身後的動人身世,可以讓你看到更真實的美好。

人神入港淨水域

野柳地區盛大的元宵淨港盛會

野柳淨港過火儀式
野柳淨港過火儀式
野柳淨港過火盛會
野柳淨港過火盛會

每年元宵時節,皇冠海岸上最盛大的歲時活動,莫過於野柳的洗淨盛會。

約莫是在一九八○年代開始,逐漸為人們所注意的淨港活動,其實就是源於水鬼禁忌,再加上元宵節俗所產生的,然而在各種媒體的報導中,卻可見到各式各樣的奇特傳說,但不管傳說如何神奇,元宵的淨港活動,乃是討海人冬深之後拜海尾,禁止出海之後,於開春之際,透過神明的「神威」,帶領漁民重新回到海上,開啟一整年的捕魚生計,於是有了這個特殊的淨港、淨域之俗。

大抵從清代末葉便開始舉行的淨港之俗,主要的作用是為了驅除水中的妖邪水鬼,以保討海人出海作業平安,同時也祈求能夠漁獲豐盛。淨港盛會乃是由野柳地方的守護神「開漳聖王」親自領軍,帶領保安宮內配祀的周倉爺、土地公、太子爺等眾神,一同下海驅逐水中的水鬼及其他邪怪,以祈野柳人討海平安、收獲豐盛的習俗。

每年淨港之期,漁港的四周岸上,早已擠滿虔誠的信徒以及前來看熱鬧的民眾,加上震耳欲聾的鞭砲聲助威下,把現場沸騰的氣氛帶到了最高點。此時,準備就緒的神轎排成一排,一個個只穿著短褲的年輕人,一點都不在乎春寒料峭,就等待旁邊馬頭鑼的響起,四位轎夫加上一位鑼手共五人一組,就直接往漁港裡衝,一頂接一頂的神轎,相繼跳入野柳港中,展開一場難得一見的神鬼儀式。

台灣的民間信仰,可以借神之力驅妖逐魔,但不管神明所面對的是多麼壯烈的場面,必然會以保護神尊避免被水、火、汙物侵襲為最高原則。然而野柳的神祇卻可以跟人一起下海,並且一同載沉載浮於海中,這樣的景觀,絕對是絕無僅有的!

衝入大海的轎子與轎夫們,必須游過一百多公尺遠的對岸,元宵時節,往往是北台灣最冷的時節,岸上的人都穿著厚厚的大衣,轎夫卻在這種天候中,跳到大海中游泳,而且還要扛著神轎游到對岸。負責敲鑼的人,邊游還得邊敲著鑼呢!花了好一陣時間,最早下水的神轎終於要上岸了,這時,響起轟隆的鞭炮聲,更多的信眾手持清香,替換神轎上早被海水弄溼的香,更有人準備了毛巾,要給轎夫們擦身體,看著這一幕幕神人之間的互動,心頭湧現幾分莫名的感動,如果不是堅定的信仰,就不會有如此壯觀的景象,漁人面對大海的敬畏,直接透過淨港的儀式,傳達他們對大海又喜又懼的心情。

衝入大海的轎子與轎夫們,必須游過一百多公尺遠的對岸,元宵時節,往往是北台灣最冷的時節,岸上的人都穿著厚厚的大衣,轎夫卻在這種天候中,跳到大海中游泳,而且還要扛著神轎游到對岸。負責敲鑼的人,邊游還得邊敲著鑼呢!花了好一陣時間,最早下水的神轎終於要上岸了,這時,響起轟隆的鞭炮聲,更多的信眾手持清香,替換神轎上早被海水弄溼的香,更有人準備了毛巾,要給轎夫們擦身體,看著這一幕幕神人之間的互動,心頭湧現幾分莫名的感動,如果不是堅定的信仰,就不會有如此壯觀的景象,漁人面對大海的敬畏,直接透過淨港的儀式,傳達他們對大海又喜又懼的心情。

加投水 磺潭水

萬里鄉的溫泉區

和陽明山溫泉區同屬一脈,同屬於大屯火山群,泉質卻可分為:中性碳酸泉、酸性硫磺泉、鹼性硫磺泉、白磺泉的金山溫泉,最早被發現溫泉的地方,應該是加投社,只是這個和金山市街緊緊相鄰的溫泉區,卻隸屬於萬里區管轄,因此它成了萬里加投溫泉,但外地人還是常誤認為是金山溫泉的一部份。

「加投」乃為凱達格蘭族的舊社名,在平埔族耆老的口碑中,古老的萬里加投地區,到處都可見到冒出來的地下熱水,凱達格蘭族人發現這種熱水可以用來治療傷口或皮膚病,因此有一些族人就在附近聚居而成了加投社;漢人入墾之後,熱泉療病更受到重視,只是一直都沒有形成浴身的文化,直到了日治時期,自古就喜歡溫泉浴的日本人,當然大力地開發並運用這裡豐沛的溫泉資源起來。

除了被開發做為商業用途的溫泉之外,萬里加投人對於溫泉的記憶,應該是古老的公共浴室,以及露天的溫泉露頭。從日治時期開始,便成為在地人免費泡湯以及沐浴的公共浴室,設備雖然簡陋,但一年四季,源源不絕的溫泉,提供給在地人的,不只是一種資源而已,而是一種泡湯的文化,男女分開的浴室,大家裸裎相見,里人鄰里之間早已習慣這樣的方式面對,因此,不管是早上或者午後,甚至是晚上以及半夜,總會有不少人來這裡泡湯間洗澡,而鄉里之間的話題,當然就在這無拘無束的空間傳揚開來了。

公共浴室旁,原本到處都是溫泉的露頭,可惜後來社會型態改變迅速,市街以及家屋紛紛改建,再加上台2號公路就在公共浴室旁經過,為了公路暢通而把路基墊高了,如此一來,許多民宅為了因應改變,也把地基加高,不僅毀掉了許多溫泉露頭,剩下不到五分之一面積的溫泉露頭,就這樣被加高的道路以及工寮包圍在其中,反而成了一個深陷的沼澤。

最後更新日期:2021-03-08
:::
您附近的景點
您可能有興趣的